幼儿游戏化教育

★案例评价-赠送发夹的风波

作者:呜帕教研组来源:幼儿园区域游戏教研中心


赠送发夹的风波

   顾伟毅

班中的“穿珠珠”角是女孩子们展示才华和情有独衷的舞台。她们每一次穿完后,总是喜欢将自制的项链、戒指、耳环戴在身上,炫耀着。但却很少有男孩光顾这里。今天,男孩森森奇迹般地走进了“穿珠珠”区,他从盒子中挑选了一个发夹,盯着它看了好一会儿,然后从另一个盒中取出三颗星星珠子,仔细地用双面胶一一粘在发夹上。粘完后,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好像在寻找谁,可又有些犹豫。我走近森森,故作惊讶地间:“这么漂亮的发夹给谁戴?”森森把头埋得很低,小声地说:“我想送给卿卿戴,不知道她喜欢吗?”我鼓励他:“快去试试看,我想她一定会喜欢。”在我的陪同下,森森鼓足了勇气,找到了在一边玩游戏的卿卿。


**次赠送:

森森将发夹攒在手心里吞吞吐吐地对卿卿说:“我做了个漂亮的发夹送给你。你收下吧!”他把发夹塞给了卿卿。没想到卿卿看了看边摇头边说:“这个发夹的双面胶都露在外面,要是夹在头发上会粘住头发的,我不要!”森森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小手紧紧地攥着衣角。见此情景我忙上前解围说:“森森那你就修改一下吧?”森森使劲地点点头,“好!我去把多出来的双面胶剪掉好了!”森森拿着退回的发夹默默地离开了。他回到穿珠角重新进行加工;他首先将珠珠拆下,把原来的双面胶剥掉,重新剪了小的双面胶贴在发夹上,再将珠珠粘上去,又使劲地甩了甩发夹,当确信珠珠已牢牢地粘在发夹上,双面胶也没有暴露在外面时,终于松了口气,露出会心的一笑。


第二次赠送:

森森再次来到卿卿身边,他充满自信地拿出改装过的发夹塞给卿卿。卿卿拿在手上仔细地看了看,又摇摇头说:“发夹上只有三颗是太少了,旁边的黑色都露出来不好看,我不要。”这回森森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地点点头,小声地附和着:“哦!我懂了!”他再次离开。


第三次赠送

森继续回去加工,直到游戏结束,他终于完成了四颗星的发。当游戏讲评时,森森高高地举起自己改装过好几次的发夹给大家看,然后郑重地交给卿卿。卿卿拿着发夹,左看右看,终于点了头:“这个发夹我喜欢,可以和我上次做的配成一对。谢谢你,森森。”此时此刻森森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老师和同伴的一致提议下,森森为卿卿上了发,大家都卿卿漂亮极了森森和卿卿这对好朋友手拉着手,笑得灿烂极了!

游戏过程中,森森始终在与卿卿的互动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游戏行为。次赠送过程,森森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的游戏状态,根据同伴的需要,反复制作、修改、不言放弃,既显示了学习制作发夹的经验建构,也显示了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而卿卿的态度也表现了其个性、能力上的优势,她的意见既是对别人作品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自信及肯定。综观整个游戏过程可见,同伴间的互动是促进幼儿成长的有利因素。

教师在活动中及时捕捉了男孩子做发夹的心理,一句“这么漂亮的发夹给谁戴?”为孩子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使小小的作品在个体交往中发挥了媒介作用,成为互相评价、情感交流、调整行为的原动力。因而,教师应重视幼儿作品在游戏中的媒介作用。同时教师在游戏交流与评价中应拓宽思路,从游戏结束后的集体评价、教师评价为主变为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自评和互评、边游戏边评价、游戏的结果、细节和过程评价等以及评价的多视角,这些都将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

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必须提供不同的支持行为。森森个性相对内向且又谨慎、执着,教师更多采用鼓励的策略,尤其是在结束讲评中让森森为卿卿戴上发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有意通过显性行为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孩子体验经过努力终于获得成功的情感。而在**次赠送失败后,教师及时用语言为孩子搭了个台阶,帮助他在心理上逐渐适应问题,不至于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因此,当孩子面对第二次退货也就表现得相当自如,能够正确面对、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可见教师在引导孩子互动时,并不是单纯的观望者,适时适度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