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价-休闲吧的常客来源:幼儿园区域游戏教研中心 休闲吧的常客 顾伟毅 在教室的一处有一幽静角落,教师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可以冲饮、自选食品、聊天下棋的角落。顾名思义:“休闲吧”。这个区域也成了孩子们最拥护的角落,总能在那里发现几张熟悉的面孔。小点点、安安、辰辰、豪豪他们都是“休闲吧”的常客们。“休闲吧”每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发生着不同的问题。 问题一:人多了怎么办? 休闲吧开张的那些天,可真够热闹。早晨来园刚走进活动室,孩子们就被眼前五花八门的食物所吸引,他们好奇地在一边张望,并小声地议论:“这真能吃吗?”“我也想玩哎。”“一定很有劲,但什么时候才能玩呀?”游戏开始了,八九个孩子直奔“休闲吧”,小点点双手抱着糖罐,大声地嚷嚷:“我先来的,人满了不能再进来了!”三四个孩子肩并肩地挤在小桌边,几个内向的女孩子玲玲、卿卿等虽然人站在“休闲吧”外,但眼神是那么的渴望。观察了一会儿我故意敲了敲小椅子,点点明白了,故意发话:“椅子坐满了,不能再坐了。”此时四把小椅子上都已坐满了人,但孩子们围着桌子依然舍不得离开。我看局面僵持不下,就笑着解围道:“可以添两把椅子,再多可就放不下了。晚来的小朋友可以预约,糖果还有的是呢!大家不用着急。”于是,一部分孩子陆陆续续地退出了区域。辰辰、洲洲仍站着,眼巴巴地看着正在“休闲吧”快乐玩耍的同伴们,焦急地等待着下一轮的进入。一天又一天,这情形持续了大约两星期,我基本采取的是观望与及时补充材料的对策。两周后,“休闲吧”的人数逐渐趋于正常,孩子们的热衷情绪也更为自然了...... 新游戏区域的创设原本就能引起孩予极大的兴趣,更何说有新鲜食品和自由休闲的刺激。孩子们在活动初始所表现出的争执、守候等都是他们渴望活动的行为表现。游戏开始前的跃跃欲试表现了他们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关注和与新信息进行交流的热情。此时如果教师硬性制止,看似平静的表面其实都隐藏着矛盾。教师的提醒和等待,既是对幼儿能力的一种信任,也是对幼儿学习特点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简单的游戏动机通过多次的操作与探索会变得更趋目的性,游戏的心理也会更成熟。作为教师应富有情感地接纳这一切看似不完美、但很有价值的建构过程,把充裕的时间留给孩子的初试阶段。 问题二:饮料怎么总是打翻? 这两人,休闲吧的桌上总是湿漉漉的。 今天辰辰和敏敏在下棋,棋盘的边上放着刚冲调的果珍饮料。一盘棋下完,辰辰一高兴,手臂“噌”的一下碰翻了杯子,饮料全洒在桌上。屁辰急了,责怪起敏敏来:“都怪你把我挤得地方很小。”敏敏很委曲:“是你自已碰翻的,怎么怪我呢?”他们俩你一言我一句,闹得不欢而散。紧挨着进来的小点点看了看洒在桌上的饮料,毫不在乎。他随手将刚冲好的饮料放在一边,独自摆弄起棋子。不一会儿,只听“啪”的一声,杯子又被碰翻了,饮料洒了一桌一地。接二连三的杯子碰翻“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游戏讲评时,我以叙述故事的形式把今天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孩予们。没想到,竟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共鸣:“我也碰翻过的,”“我看到桌予上总是湿湿的。”“那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如果把饮料放在棋盘旁一不小心就会碰翻的,把它放在一边的柜子上,想喝就到一边去喝。”“下棋时,还是不要喝饮料,容易把棋谱弄湿。”“我看还是把饮料先喝完了再下棋比较安全。”“如果把水杯放在合适的位置,就不会碰翻了。”“那放在什么位置才算合适呢?”我马上追间。“放在柜子上。”“拿把小椅子放在靠近自己的身旁当桌子。”“放在中间,因为飞行棋是沿着边走的。”.......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听了频频点头,有的却若有所思。虽说当时并无定论,但是在后两天的观察中,我发现进入“休闲吧”的孩子变得成熟稳重多了,于是桌子上的水迹就越变越少了....... 教师在游戏中有目的地观察,捕捉到了“饮料打翻”的问题及原因。在讲评过程中,教师没有批评指责,而是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引出问题,化沉重为轻松,变个体不间断的偶发现象为群体间的共同话题,这不仅大大促进了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协调,也引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在开放性的问题中,敏锐地抓住了个别孩子的建议,用追问的方式指点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如何使杯予的放置既不影响下棋,又便于饮用,使“休闲吧”在生活中的综合意义被凸现了。 问题三:休闲吧的食品吃完了怎么办? 孩予们都喜欢去“休闲吧”,里面的食品和饮料消费得很快,不出两星期,满满的食品罐就露底了。安安跑来对我说:“老师,糖果没了。你能给我们再买一些吗?”我笑笑说:“好呀,没问题。”我正准备给孩子们补充食品,川川手里提着一袋东西,神秘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妈妈从海南带来的榴莲干,可好吃了。我想分给大家吃。”我灵机一动,附在川川的耳边说:“休闲吧里的食品快吃完了,你悄悄地把它装在罐子里,让大家到“休闲吧”去品尝你带来的食品好吗?”川川的眼睛睁大了,用力点点头。他飞快地跑进“休闲吧”,拆开包装将榴莲一下倒入罐子中。灵灵发现了,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呀?”“我给休闲吧送货来了,这是我家里带来的,你想品尝吗?可好吃!”恺恺来了,灵灵又迫不及待地告诉他:“那个罐子里的东西是川川带来的,快尝尝!”“我家里也有好吃的,我下次也来送货。”打这以后,“休闲吧”的食品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孩子们带了花茶、巧克力、糖果、点心。有时因为孩子们外出旅游,一度还真成了别具特色的土特产:“休闲吧”呢...... 教师为孩子提供游戏材料是必需的。但只要恰当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已组织材料、准备材料,使游戏真正成为自主的游戏。他们并非是材料的享用者,而是与教师共同成为环境的创设者,并在其中学习关心游戏的进程、材料的变化、同伴的反应,自主性得以大大的提高。 教师在游戏的不同阶段对游戏进行有目的观察,既可以帮助教师更细致分析班级的游戏现状、不同孩子的学习特点,也能根据观察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对全班幼儿进行针对性指导,推进游戏进程。同时,为儿童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提供支持性策略。这种针对同一游戏内容不同阶段的重点观察方法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块试金石。 上一篇★案例评价-悦悦堵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