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价-小蚂蚁过河来源:幼儿园区域游戏教研中心 小蚂蚁过河 李玮 中班“公共区域”的“小蚂蚁过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为了帮助小蚂蚁过“河”,孩子们用报纸折了许多小船,但没过多久,小船便沉入水底。于是孩子们再折,小船再沉没,日复一日,足足五天。 第六天中午,只见声声在教室里寻找什么,我便问:“声声,你在找什么?”“我找手工纸。”“干什么?”“报纸做的小船老是沉下去,我想用手工纸试试看。”声声大声回答。不一会儿声声将三艘用手工纸折的小船轻轻地放入水盆,嘴里高兴地嚷着:“哦!我的手工纸小船不会沉下去喽,不会沉下去喽!” 午睡后,声声又跑到水盆边,观察心爱的手工纸小船,只见小船的底部依稀可辨水的痕迹,“怎么又是这样?”声声皱着眉头自言自语,一脸的沮丧。 回家时声声又拖着妈妈来看他的小船,此时有两艘小船已经沉入水底,另一艘也已摇摇欲坠,声声缠着妈妈,连声地问为什么,硬要妈妈说出其中的道理。 第二天一大早,远远就看见声声手里举着张大纸大声呼唤:“老师,今天我们用这种有油的纸做小船肯定不会沉下去了。”我一看,原来声声带来了一卷即时贴的底版纸,纸的一面滑溜,仿佛涂了一层油。我微微向声声妈妈点了点头,对声声说:“哦!这纸的确不一样,我们现在就来试试。”此时中三班的诚诚也凑过来说:“我也试试可以吗?”两个小男孩动作利索地做出了两艘大船放入水中,“哎!这下我们的小船肯定不会再沉下去喽!肯定不会的。”声声又补充了一句。 声声兴奋地告诉每个小朋友:“我今天用一张有油的纸做小船,小船肯定不会沉下去了。” 区角活动时,由于惦记着小船,声声和诚诚又来看小船,声声很意外地发现自已的小船仓底又渗水了,而诚诚的却没有,这回他没有大叫,而是悄悄地在小船四周仔细观察。我故意说:“是呀!都是一样的纸,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好奇怪哎!”诚诚连忙抢着说:“可能是我的小船牢固,你的不牢。”“不是的,我妈妈说我做的小船很结实的。”声声急得汗也出来了。“是吗?让我来摸摸看,哎!声声的小船的确很牢固。”当我边说边摸时,声声一下子恍然大悟:“啊!我终于明白了,我把有油的折在里面了。”于是,他马上又拿出一张纸重新折了一艘小船。 孩子们在小蚂蚁过河的游戏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小船必须用不渗水的纸做才行。于是,又出现了蜡笔小船、双面胶船 、玻璃胶船等等有各种各样辅助材料的小船。 “小蚂蚁过河”的游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中也让我们发现不同孩子对材料、对环境、对事物变化的不同敏感程度,以及孩子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声声在游戏中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质疑以及通过与母亲、与同伴、与老师的相互交流中学习积累生活经验。具有适宜挑战性的游戏内容能激励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品质,这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学习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报纸小船不断沉没后,教师一直在思考:是否要介入、何时介入,或是否还需等待。事实验证了老师的等待是有效的、积极的。面对声声的兴奋、疑惑、对妈妈的求助,教师始终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相信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有能力发现问题。因此,等待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当然,教师也不是在每个环节上都是一味地等待,当孩子面临的答案就在眼前时,教师的及时点拨可以将孩子的兴奋点推向高潮,如果一再等待,让孩子饱尝失败的痛苦,对孩子的发展有所不利。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游戏的节奏,有的放矢,将活动向纵深引入。在等待这一策略中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其他资源,家庭也是推进孩子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当孩子遇到困惑时,教师可以利用家庭的学习资源帮助孩子积累一些经验,帮助幼儿在获得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与同伴分享交流。 下一篇★案例评价-苇苇拼卡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