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化教育

★案例评价-苇苇拼卡片

作者:呜帕教研组来源:幼儿园区域游戏教研中心


苇苇拼卡片

                                                 李建军

“拼片”是教师迁移拼版的创意自制的数字卡片。新材料是1-9的数字拼图,每个数字用不同颜色的塑泡纸制作在黑色的底板上,并被分割成儿块不同形状的儿何图形,再将这些图形镶嵌在同色的边框图内,便能拼出相应的数字。

苇苇是**个操作新材料的,她在桌边随意摆放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怎么玩法。她首先选出了一个蓝色的边框,然后在图片盒中寻找着,接着挑了一块蓝色的拼图对着底框镶嵌着,当感到拼图与底框吻合时,又接着查找第二块蓝色的拼图,当完成了三块蓝色拼图的镶嵌后便出现了数字“3”,苇苇有些高兴,把拼好的数字“3”放在了一边。

接着又从材料筐里拿了一块黄色的底板,然后寻找黄色的拼图。与刚才不同的是,她找到一块黄色的拼图后,并没有马上镶嵌,而是将图片捏在左手,右手继续翻找黄色的图片,找到后,再将其捏在左手,苇苇的左手已经捏了四块拼图了,当她确信盒子中再没有黄色拼图了,便停止寻找,将手中黄色的拼图一块一块地镶嵌,迅速拼出了数字“4”。苇苇又用同样的方法拼出了数字“6”和“1”。

然后,苇苇又开始寻找紫色的拼图进行组合,她摆弄调整了好一会儿总感到不对劲,于是停住手仔细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盒子内有深浅不同的两种紫色,而苇苇却把它们混杂在一起了,她立即把两种紫色分开,拼出了不同深浅的“2”和“7”。完成了一系列数字的镶嵌后,苇苇似乎悟出了一个小小的规律,数字和底板之间是有着一定空隙的。于是在镶嵌数字“g”时,苇苇放**块拼图就不断调整。力求使拼图与边框之间出现空隙,她明白**块是关键,只要**块正确了,第二块、第三快就能迅速完成····显然这样的方法大大加快了拼图的速度。

桌上已有长长的一排数字了,可苇苇依然关注着盒子里剩下的拼图,灰色的数“8”和黑色的底板比较接近,且又分成四个对角三角形、等苇摆弄了好一会儿:怎么也拼不好,索性将四块灰色的拼图先放置一边,从盒子里拿出最后的几块拼图,数字“5”拼得很顺利,苇苇似乎又得到了鼓励,再一次重新镶嵌没完成的数字“8”,摆弄了好长会儿,终于将四块三角形组合起来,复杂的数字“8”也镶嵌成功了。

苇苇大约玩了十五分钟,看着镶嵌好的长长的一排数字,胖乎乎的小脸露出了淡淡的不易察觉的笑意。

老师问:“苇苇,哪个数字是最难拼的?”

苇苇想了想说:“数字3最难。”

“那么你**个拼的是数字?”

“我**拼的是数字3。”

显然孩子的回答印证了一个道理:万事开头难。

拼图活动中,苇苇始终沉浸在自我探索、操作、体验的过程中,她不仅感知了图形和数字,还进一步掌握了颜色与拼图的关系,更难得的是对拼图方法的尝试和归纳。这对教师解读孩子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素材。同时也使教师体会到,儿童是在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并建构新经验的,教师不应把知识和技能简单地传授给儿童,而应积极创设活动的环境,帮助和支持儿童的自主建构。

十五分钟的游戏过程中,三岁的苇苇自始至终保持着对活动的热情。苇苇对游戏全神贯注的投入和对结果的追求,使教师感悟到:美观、新奇和具有适度挑战的游戏材料,能更好的激励儿童的活动动机和活动意志,面对有效的游戏材料,小年龄儿童也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良好学习品质。因此,教师不仅应考虑材料显性的情趣性,更应考虑材料隐性的挑战性,以更好地促进儿童与材料的互动。

拼图完成后,出乎教师意料的是,苇苇觉得最难拼的并不是数字大、图形数量多而复杂的“8”字,而是**个拼的数字“3”。由此看来,儿童对新事物的感知,并不完全依据认知深浅来排列的,而“**次”的尝试,往往会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往往会对儿童的思维方法和意志品质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儿童不断地去尝试“**次”,从而促进儿童的主动建构,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发展价值。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