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化教育

★案例评价-添添理牌

作者:呜帕教研组来源:幼儿园区域游戏教研中心


添添理牌

吴身兰

角活动开始了,添添却皱着眉在各个区角中走来走去,看米,他还没找到今天心的游戏内容。于是,我走上前去:“添添,老师跟你打牌好吗?”“打牌?”添添转着眼珠想了想,“好的。”于是,我们一起来到了理牌角。“咦,这里怎么有两个盒子,是不是有两副牌?哎呀,牌都乱了,我们不能玩了。添添,你想办法先将两副牌理好行吗?”“好。”添添开始理牌。


分析:添添是一个游戏目的性、计划性不十分明确的孩子,区角活动已开始,却依然徘徊在游戏之外。这时,教师及时介入,以幼儿熟悉、喜爱的打牌游戏为支点,把握幼儿喜欢亲近老师,与教师一起游戏的心理特征,自然地将幼儿带入游戏中,并且给予一定的任务,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明确了今天的游戏目的。


添添开始按四种花色及数字理牌,五分钟后,他发现牌背后的颜色不一样,就将牌全都反过来,按照牌背面的颜色很快地整理出了两副牌。这时,我走到他身边:“添添,你可真棒!只用了五分钟就整理好了两副牌,你是用什么办法理的?”“我是看牌后面的颜色理的!”“你观察得真仔细!原来两副牌的反面不一样。你再试试不看反面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能理出两副牌?”“行!”添添信心百倍。

二十分钟后添添跑来报告:“老师,我能用三种方法理牌了!”“哪三种?”添添一一罗列给我听:牌背面的颜色、数字、四种花色。“好!那我考考你,一副牌有几张?”“我来数数看,一、二、...···五十四张!”“每个数字有几张?”“四张”“一副牌里有哪四种花色?”“黑桃、红桃、方块、草花”·....·.

幼儿对理牌的方法及扑克牌的特征通过几次游戏以后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作为教师的我,应及时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教给幼儿一些学习方法。添添在游戏中能敏于观察,游戏成功后,显得特别兴奋,我抓住他的情进行鼓励,使他充分地体验成功,激发他再次游戏的兴趣。当他即将对原有材料玩法失去兴趣,又探不出其他玩法时我及时介入启发材料尝试新的玩法使他重新对游戏产生兴趣。

区角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其落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作为教师应适时介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指导时机。在活动中,我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充分地探索、归纳,尽可能地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而夭折。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是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应因人而异,真正成为每个孩子发展的促进者。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