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化教育

★案例评价-垒高


垒高

                                         顾伟毅

小一班的垒高区域里投放了各种各样的易拉罐,一段时间过去了,却很少有人光顾。是材料的新颖性不够,还是游戏内容不吸引孩子?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天,聪明的宸宸在角落旁徘徊了一会儿,终于鼓足勇气走了进去。看来他是**次玩垒高游戏,我在旁边对他进行了游戏全过程的跟踪观察。

宸宸进人垒高区后,随意地从箩筐里取了几个可乐罐,开始靠着墙壁在垫子上垒了起来。他放好一个罐子,要等好一会儿,才放第二个。当搭好三个罐子时,宸宸的小脸开始露出兴奋的神情,动作也明显加快了,四个、五个,可乐罐一点点变高了,当垒到第六个时,罐子开始朝一边倾斜,宸宸有些紧张,忙用双手去扶,并小心翼翼地将垒好的罐子朝墙壁的一边推(也许是想依赖于墙的支撑力吧),可宸宸的手太小了,护住了上面的罐子,下面的却摇晃起来了,宸宸又急忙去扶下面的罐子,不料手一松,所有的罐子都倒了下去。

宸宸有些不甘心,又重新开始第二次垒高,搭到第六个罐子时又一次朝外倒了下去。宸宸一脸的不解,焦急地问:“老师,为什么罐子不听我的话,总不往里靠,老是往外倒?”老师说:“对呀,这是什么原因呢?”宸宸见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就仔细研究地面,并用手抚摸塑泡垫子,还把罐子放在垫子上挪了挪,突然,宸宸大叫道:“老师,我知道了,垫子上有一条一条凸出来的东西,放不平的。”“那怎么办?”“在地板上搭。”说着,宸宸便把材料筐搬到了活动区旁的地板上。

这次宸宸却没有马上垒高,他只是随意地把箩筐中的罐子一一取出摆弄着,摆弄了一会儿,宸宸开始按照品种将可乐、雪碧、午后红茶等罐子分别堆放,然后调转身体在地板上垒高。这时宸宸显得胸有成竹,两个雪碧罐上垒两个可乐罐,接着又是两个午后红茶罐,手部动作也非常平稳和轻柔,每往上垒一个罐子时,总是注意与下面罐子的口对齐,并将上下罐子边沿的凹凸处卡住。当垒好第八个罐子时,宸宸停了下来自我欣赏着,似乎不想再往上搭了。这时教师将手平举在垒高罐子的上方,“能不能再往上搭,搭到老师手的位置?”宸宸看了看犹豫地说:“不行,会倒的。”“试试看,说不定能行。”宸宸受到鼓动吸了口气又继续垒高,九个、十个,宸宸小脸渐渐泛红,开始垒第12个罐子时,高度已达到了他的身高,宸宸高举手中的罐子时,努力控制着身体小心往上垒,当宸宸的小手轻轻离开罐子时,“成功了!”“这么高啊!”,渐渐围拢过来的孩子发出一阵阵赞叹,“再往上搭”“再来一个”。宸宸似乎成了一个小英雄,在同伴们羡慕的眼神中,很果断地又拿起了一个罐子准备搭第13个。然而现在垒高的高度已超过了宸宸的头顶,此时,老师有意将一把小椅子顺势放在宸宸身边,遗憾的是由于

由于宸全神注地注视着类高的罐子,并没有注意到老师的暗示。在同伴“加油、加油”的呼喊声中,宸宸起脚尖,涨红着小脸,竭力伸长手往上够,眼看就要上去了,然而终因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整个人的重心落在了手上,“哗啦啦···”高高的罐子一下子倾倒了。

宸宸不服气,还想再来一次,然而集体交流开始了,他不得不罢手,可小嘴却不停的暗咕着:“下次我再来试一次....”连一边的熔熔和小点点也附和着:“我也想来,我也想来.......”

我全程观察了宸宸的游戏后,不得不惊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轨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经过自身操作体验和老师的鼓励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并尝试解决游戏中的难题,如对墙面支撑力的理解、对手部动作的控制、对罐子口与底部吻合的敏感、对垫子及地板不同平面的比较以及不同品种的排列等等,这个思维过程对于一个小年龄孩子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同时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信、敢于接受挑战以及对目标的执着也表现出其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这些林林总总的获得又远远比结果带给孩子的更有价值和意义。

由于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个连续的过程,这也势必要求教师在游戏中对孩子的观察是耐心的、多角度的、隐性的。只有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景中,孩子的游戏行为才是真实、自然的。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解读孩子的价值,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几天来垒高区一直无人问津,今天宸宸的游戏成果却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眼球并萌发了大家对下一次游戏的期待。可见小年龄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不仅在于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形象性,同伴生动、立体、新奇的作品成果也可能对孩子产生一种激励,当具体感性的游戏经验呈现在孩子面前,能有效地消除孩子心中的畏难和陌生的感觉,并从中获得参与活动的自信。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