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价-电筒亮了来源:幼儿园区域教研中心 电筒亮了 杨伟伟 在区角活动的装配角里,放着一只完整的电筒和若干拆散的电筒零件。游戏开始了、灏瀬在装配角外徘徊,片刻之后终于走了进去。这是他**次来这儿装电筒。他先拿起一个个零件,摆弄着,不知如何是好。 只一会儿,灏灏就着急起来:“老师,怎么装电筒呀?我不会。”“你看看这只电筒吧!先试一试好吗?”我边说边将那只完整的电筒递给了他。灏灏接过电筒仔细地观察着,还一开一关地玩着,嘴里咕哝着:“电筒能发光真好玩,我也要装一个。”说完,灏灏拿起零件胸有成竹地装了起来:他小心奕奕地照着样子将灯泡嵌人了塑料罩内,然后再装上玻璃和罩子,零件组装完毕,最后该装电池了。灏灏从篮子里拿出两节电池就往电筒壳里送,粗心的灏灏哪里知道装电池也有学问?当他兴奋地推上电筒开关时,电筒没亮,灏灏奇怪地问:“咦?怎么会不亮呢?”于是他不停地比较着两只电筒的差异,一脸的疑惑不解,接着又发出了求助信号:“老师,我的电筒怎么不亮呢?”“是呀!为什么会不亮呢?”灏灏想了想说:“是不是没电了。”说完,灏灏取出电池:“老师,我换一下电池好吗?”“电池真的没电了吗?”我质疑。灏灏没回答,他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从旁边的区角中拿给他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着带有电线的小电珠),灏灏高兴地叫了起来:“对呀!我以前玩过这个游戏的,如果电池没电,灯泡会不亮,让我试试。” 灏灏仔细地测试着,结果两节电池都有电。这下可急坏了灏灏,他小脸涨得通红,我想此时该是教师介人的时机了。于是我蹲下来,轻轻地将那只装好的电筒拧开,慢慢将电池从电筒中滑出,两节电池平整有序地躺在地毯上,又示意灏灏将手中不亮的电筒同样拧开倒出电池。啊!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他恍然大悟:“原来电池要朝着一个方向排队。”这下,找到了秘密的灏灏感觉自信了,他小心地将电池例着同一方向一节一节装入电筒内,然后将盖子拧紧,灏灏迫不及待地打开电筒,电筒一下子亮了,灏灏高兴地跳了起来。 由于是**次尝试“装电筒”,因此灏颜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为了能让电筒亮起来,灏灏先照范例组装各种零件,再用自己以往的游戏经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电池有没有电,最后通过观察,发现电池安装的秘密。一系列的行为,反映出孩子较强的观察力,以及对游戏的执着与专注。在游戏过程中对操作行为的“自言自语”,表达了孩子的思维过程,也反映了孩子建构学习的特征,有助于教师解读了解孩子。 在整个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教孩子怎样装电筒,而是利用范例与暗示的方法适度点拨孩子,帮助孩子完成任务。当孩子不会装电筒时,教师提醒孩子观察范例;当孩子猜测电池没电时,教师递来了孩子曾经玩过的游戏材料,使孩子能迁移经验,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测;当孩子不知所措时,教师将装好的电池打开,鼓励幼儿发现电池正负极安装方法。教师小小的一个举动,轻轻的一声反问,能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增强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心。因此,类似的探索性活动,教师应该永远站在孩子身后,助他成功。 上一篇★案例评价-定时器
下一篇★案例评价-大风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