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则“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的出现引起了家长群的集体震荡。本以为《意见稿》出炉后,会获得一片赞同,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地就会听见家长吐槽说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开始有学习压力了。父母都变成了无头苍蝇一般,一面害怕小学自己的孩子跟不上,一面又不知道幼儿园该给孩子报什么补习班。
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草案下,却出现了大批网友反对的声他们普遍认为小学的教学过程进度太快,如果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孩子很快就会明显落后其它学生,成绩差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打击他的自信心。如果法律条款真的生效了,家长就只能给孩子报更多的补习班,经济压力也会增大。毕竟所有的家长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在这个起跑线上。
我发现家长们与其在反对这项草案,不如说是在表达对现在教育风气的不满,而从“进度太快”“默认提前学习过”“超前学习“校外补习班””等字眼中旁敲侧击的表现对教育的不满,我观察到了一个神奇的焦虑“人传人”现象,可能这也是现在教育风气形成的部分原因:一些家长因为有紧迫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超前教育;于是一些家长盲目跟风,不想孩子落后,看到别人学自己也学;上小学后老师上课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好像多多少少都知道点,所以加快学习进度;另一面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便无脑的疯狂报辅导班。
看到这里,你发现了吗?不管是校外培训机构的火爆,还是校内教学进度的赶超,其实源头就在于家长自身滋长的危机感。大部分家长,抱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宗旨,给孩子过早报辅导班,所以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就背着大大的书包,疲惫地穿梭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在这些孩子身上,“兴趣班”这个词变得十分的可笑,虽然看似充实,但是,孩子真的吸收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了吗?
那么幼儿时期到底该让孩子怎么学呢?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吧。小恺的妈妈在去朋友家做客时,看到朋友的宝宝在学美术,才学了几周,苹果画的有模有样的,于是也动了让小恺也去尝试一下的心思,经介绍小恺妈妈带着小恺去了一家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虽然刚开始的几周小恺表现的很不错,但是过了一个月,小恺开始没有耐心,老师也常常告状,说小恺静不下来,总是画着画着就开始做其他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小恺的妈妈找上了呜帕,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些教学帮助。于是我们让小恺在呜帕体验了两周的呜帕美术游戏。体验课结束的后一周,小恺妈妈打来电话说,小恺居然在前一天晚上主动跟妈妈说,每周一都有呜帕的美术课,所以我要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绘画的材料,我最喜欢呜帕姐姐给我们上的美术游戏了,所以明天我们早一点去可以吗?小恺的这一个举动让妈妈十分震惊。到底是什么样的美术游戏方式让小恺有着这样的转变呢?
在呜帕的美术游戏中,我们每一次都会给小朋友准备一个瓶盖或者时一些树叶、树枝、餐巾纸等等,并给出一个主题,让小朋友自己在画框里创作,整一个过程,小朋友完全没有临摹的图纸和限定的构思框架,在呜帕的小朋友从来不会在意弄脏自己的围裙或者担心自己手上沾满了颜料,有的只是专心的创作。
看了这个案例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其实很简单,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轨迹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超前学习在当下看起来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长远地说,它也为孩子的整体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如果你只是让孩子集中精力达到一个表面上的目标的话,反而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就像孩子面上认识了许多字,但认知却过早地符号化,这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所以这种抢跑得不偿失,完全没有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曾说:“我人生最主要的东西都是幼儿园学到的。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对于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心智的成长比“有用的”知识性的学习要重要得多。
最后,虽然说学习数学、拼音这些课程会在短时间内拉开孩子的差距,但从长远来说,这些差距并不会真正影响孩子的人生。所以家长大可以不用时刻担忧和焦虑,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步伐。也许现在还有很多教育矛盾有待解决,但如果我们可以放平自己的心态,不被所谓的教育风气所影响,不仅孩子会快乐很多,我们家长也会轻松很多。
教育最根本的基础是在于孩子能力的发展,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并显示出儿童发展的状态和阶段。“教育即生长”,孩子有其自身发展的轨道,家长千万不能着急。我们的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本篇文章参考资料:中国幼教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