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的培养一天去接外甥女放学,一边和她聊着幼儿园的事情,一边准备过马路。正好是红绿灯,我俩就停下来了。这时候,看着前边不远处有个小女孩被奶奶拖着走,大声哭闹,拼命想要挣脱奶奶的手往后退。旁边一位也是接孩子的爷爷看到也不由得摇摇头:“这小孩真野,都管不住。”我觉得有些奇怪,但是说不上哪里不对劲。小女孩和奶奶继续拉扯着,忽然,小女孩不往后退了,从地上站起来,快速的就往前走了。外甥女也在一旁提醒我:“小姨,绿灯了。”我脑子里灵光一现,快步跟过去。果然,从奶奶和小女孩零零碎碎的交谈中,证实了我心里的判断:小女孩刚才不肯走是因为前进方向是红灯,而她忽然不闹了,是因为绿灯来啦。这条路上车辆少,奶奶看没车就往前走,但是小女孩还在遵守交通规则。她哭闹并不是因为性子野,而是秩序感在起作用。她对规则的认识却不被奶奶认可,所以才如此激烈反抗。 孩子的秩序感绝不仅仅是听从大人指令,而是体现在这种对规则的认可,慢慢形成自己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和契约意识。有良好秩序感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做事非常的认真。总是能知道自己当下的任务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意识会高于秩序感不好的人群。同时持续性更加好,更加能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其实,孩子的秩序感是天生自带的,我们只是在保护或者说是激发孩子的秩序感。准确的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秩序感的保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应科学合理的地安排和组织孩子的一日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孩子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有时候孩子会有一些孩子气或者说“无理取闹”的行为,比如说:家里的物品要物归原处、外套不能放在沙发上而是要挂起啦、要先刷牙然后洗脸……千万不要断定孩子是在故意“找麻烦”,很有可能是孩子的“秩序感”在起作用。说到孩子秩序感的表现,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不是所有孩子的秩序感体现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做到井井有条。比如很多家长提到孩子上课就是喜欢乱跑,不听指挥。这个也需要根据当前环境来分析,不要轻易下定义。比如对老师的熟悉程度,对课程的认可等。不要因为孩子某些方面表现好就觉得秩序好,某些方面不从就觉得没有规矩。要更多的去了解孩子,而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也给予一些爱和自由。 下一篇让孩子自主的去思考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