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化教育

秩序感的培养

作者:呜帕幼儿园游戏教研中心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修行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礼记•曲礼


什么是秩序感?

人类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预测规律的运动变化以确定接受信息的含义,这种预测就叫秩序感。宝宝发育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秩序感中的“秩序”并不仅仅指物品放在合适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规律、理解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对事物进行分类,并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良好的秩序感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有良好秩序感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做事非常的认真,总是能知道自己当下的任务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意识会高于秩序感不好的人群,同时持续性更加好,更加能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


什么时间开始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呢?

其实,孩子的秩序感天生自带,我们只是在保护或者说是激发孩子的秩序感,准确的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秩序感的培养。比如说:越来越有规律的喂奶时间、越来越固定的喂奶地点、一个家庭内比较一致的穿脱衣服的方法、一贯坚持的睡眠方式等等,都是保护(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开始。当孩子进入口唇器(从出生开始到十八个月左右)的时候,我们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嘴巴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并告诉孩子要注意卫生。(不要因为孩子还小就忽视这些)当孩子进入肛门期(十八个月到两岁半左右或三岁)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便便是怎么回事,在感受自身肠子运动的快乐,并获得对括约肌的控制,从而让孩子更好的去发展自我。


三岁之前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很多时候特别轴,大人会认为孩子在和自己唱反调,比如:孩子在玩玩具,大人总是很好奇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的?有没有玩到大人所期待的那样?孩子一个人玩孤独吗?等等大人想象出来的问题,这时候大人会好心的去打扰孩子,孩子当然的表现出不耐烦、愤怒、生气等等不良情绪。其实,这时候孩子只是在保护自己的秩序感,他们不希望自己正在进行的有趣的活动被打扰。经常被无端打扰的孩子,秩序感会慢慢消失,秩序感一旦消失,我们需要花甚至百倍的力量去重塑,更严重的会培养孩子不好的个性。比如:任性、喜欢用撒泼打滚的方式解决问题等。

三岁以后孩子的秩序感保护要做到家园统一,家长需要配合好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对待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提问: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哪方面的培养?是任务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主动认真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需要的时候会寻求大人的帮助。大人不要主动提供帮助,因为那是孩子的任务,不是大人的,哪怕孩子的任务完成的很糟糕,我们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面子而帮孩子完成本应他自己完成的任务。)有目的的引导孩子说说一天的中发生的趣事(一定要多说趣事,锻炼孩子的积极记忆,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学习用积极的方法与同伴相处。当然偶尔有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也是正常的。)这时候的大人应该是个“傻子”,因为孩子是当下家庭中上幼儿园的人,他们才是对幼儿园事物评价最有权力的人,大人不要妄下定义,尊重孩子对幼儿园事物的看法。当孩子的判断出现错误的时候,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孩子讨论,并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个过程都是秩序感的培养。包括玩好玩具要及时整理归位,家中物品摆放位置要固定,家庭生活作息时间有规律等等对孩子的秩序感培养都很重要。


大人秩序感的重塑?

我们大人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加上有了孩子,我们很容易获得一种家庭权威感,在这种权威意识的支配下,我们很容易放松自己,给自己的各种无序生活找理由。如:今天很累、今天不开心、今天不舒服、今天遇到难题了等等。对于孩子来说,大人要努力保持好的习惯,并不为外界因素干扰,大人和孩子一起建立积极良好的秩序感。比如:长幼有序。 所以我们这一期的亲子关系加减法:

减掉过度的期望,加入积极的共勉。


逼迫自己进入再成长期,一定要重新学会自我驱动成长。沉淀,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验是宝。只有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积极的经验,这种经验才会变成自己成长蜕变的重要因素。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